国开行人士向财新记者证实,“目前国开行近10万亿元总资产中,其中增加的1万亿元就是来自央行的再贷款,二季度已到账。现在国开行发放的支持棚户区改造的贷款就是来自于此。”
财新记者获悉,这1万亿元的再贷款期限三年,根据棚户区改造的进度放贷,年利率在6%以下。还款来源是国开行住宅金融事业部未来在银行间债市发行的住宅金融专项债券。
中国社科院金融所金融实验研究室主任、广发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刘煜辉对此表示,短期看再贷款支持保障房,有利于平抑房价,稳定楼市;但棚改房和保障房缺乏回款的现金流支撑,在建设期对产业链有拉动作用,而建成之后,资产沉淀之后怎么办?
棚改贷提速
6月底,为落实国务院4月2日常务会议精神,即进一步发挥开发性金融对棚户区改造的支持,银监会已批复同意国家开发银行筹建住宅金融事业部。
与此同时,国开行的棚改贷提速。今年上半年国开行新增承诺棚改贷款6760亿元,是去年同期的18倍,发放2195亿元;其中,自4月2日国务院常务会议以来发放1949亿元,是去年同期的4倍以上。支持新增建筑面积约2.5亿平方米,惠及棚户区居民213万户。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确定改造的各类棚户区的户数为470万户,是2009年有相关统计数据以来棚改任务最重的一年,资金需求量大。住建部发言人倪虹在全国“两会”期间表示,这一规模的改造需要超过1万亿元的资金。
4月2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由国家开发银行成立专门机构,实行单独核算,采取市场化方式发行住宅金融专项债券,重点用于支持棚改及城市基础设施等相关工程建设。
会议明确,要更大规模推进棚改,必须抓住资金保障这个“牛鼻子”,把政策支持和市场机制有效结合,尤其要发挥好依托国家信用、服务国家战略、资金运用保本微利的开发性金融的“供血”作用,为棚改提速提供依法合规、操作便捷、成本适当、来源稳定的融资渠道,保证棚改任务的资金需要,并努力降低资金成本。
财新记者获悉,作为国开行的二级机构,住宅金融事业部下设三个局,不是独立法人,但定价、成本核算、资金来源均独立,针对棚户区改造及保障房的贷款利率在基准利率基础上下浮10%。
国开行人士称,该事业部将按“市场运作、单独核算、保本微利、高效透明”的经营原则,为全国棚改提速提供成本适当、长期稳定的资金,并通过建立责、权、利相结合的经营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推动实现住宅金融业务的集约化、专业化管理和长期可持续发展。
“账户已独立单独核算,坚持国开行保本微利的原则,”国开行知情人向财新记者透露,“先要解决低成本资金来源的问题,否则高融资成本无法做到下浮10%的低利率。”
过去一年,十年期国开债收益率攀升。其中,国开行债券收益率上扬近180个基点,近6%。目前国开行债券平均收益率在5.3%左右,融资成本大幅攀升。如何获得低成本、长期限的资金支持棚改,一直是个难题。此次,万亿元央行再贷款遂成为棚改资金的新渠道。
在近日国开行召开的二季度工作会议上,国开行董事长胡怀邦表示,下半年国开行要加快住宅金融事业部开业运转,同时打好支持棚改攻坚战,争取全年发放贷款4000亿元以上,确保棚改好事办好,提高棚改资金使用效率。
目前,国开行的保障房及棚户区改造贷款规模已占同业的半壁江山。2013年全年国开行发放城镇化贷款9968亿元,接近全行当年人民币贷款的三分之二;2013年发放棚户区改造专项贷款1060亿元,同比增长36%。
地方现实
据国开行人士介绍,目前各地政府保障房建设需求比较大。国开行已先后与四川、陕西、湖南、辽宁、广西、河南和贵州等省区达成支持棚改项目的贷款协议或意向。
目前,已经有多个省份出台了棚改融资方案,设立省级投融资主体对接国开行、统贷统还。由于公租房、廉租房、棚户区改造期限较长(十年以上),且回款困难,商业银行不愿意介入,而国开行的贷款融资成本低、贷款期限长,中长期贷款一般为10年至15年,可有效缓解棚户区改造资金瓶颈,成为地方新一轮城镇化的主力支持银行。
一位高级金融专家称,棚改及保障房问题是供大于求,后期会造成大量房屋闲置。国外的保障房是建在市中心,降低中低收入群体的生活成本,也可减少交通流量。而中国的棚改房以及保障房往往建在城市的边远郊区。低收入群的需求特征是,宁肯在市区租一个狭小的房间,也不愿意住那么远,生活交通成本高,“在这种情况下,无论是住房公积金、还是政策性贷款支持,都会出现很大风险,因为很难收回来。政府投入巨大资源,风险是否评估过?”
一位国开金融城市发展基金人士表示,很多城市城区用地已经没有了,即便是棚户区腾出的用地,由于地处城市中心,地价成本非常高昂,地方政府不太可能用这种土地建设大规模保障房及安置性住房,所以大多数保障房及棚改房都设在郊区。
对于这一规划格局,地方也有其苦衷。“棚改房、回迁房、保障房,这一类土地都是划拨性质,地方政府是无法获得收益的,而中国的地方财政对土地收入的依赖很大,地方税源并不多,而地方承担的社会保障事务包括社保、医保等,财政压力也很大,让地方政府拿出好的地块去做保障房、棚改房,也不现实。”中德住房储蓄银行副行长王峰向财新记者介绍说。
定位回归
刘煜辉指出,近年中国经济对货币的依赖越来越强,央行不仅要管总量,还要管结构,某种程度上,央行是在代行商业银行的职能;但中国问题的根源在于资金分配效率,有金融组织体系问题,更主要的是金融信用财政化愈发严重。
“国开行的问题是首先要界定清楚到底做什么,不能脚踏两只船。”接近汇金公司人士对此曾分析称。改革之初,国务院给国开行的定位是服务于国家战略的中长期贷款,“什么是国家战略?这是一个很虚的定位,这也是当年改革留的一个重要缺口。”
“国开行的趋势有点像美国“两房”(房利美、房地美),商业性业务和政策性业务纠缠在一起,风险承担责任划分不清。”接近财政部人士曾如此表示。
财新记者从多个渠道获悉,央行金融稳定局近期已启动研究,探讨国开行回归政策性银行的可能性。“今后的方向可能是政策性、开发性、商业性三种业务‘三合一’。”一位国开行人士表示。
在国开行近10万亿元资产中,当前纯政策性业务的资产只有几千亿元,政策性、开发性、商业性三种业务的边界如何划分、风险承担责任如何划分?
是否应有一个专门的条例规范约束其行为,“这取决于是否明确国开行政策性功能,与进出口银行和农发行的改革方向一样。”财政部人士认为,如是,这将意味着国开行应不再介入商业性信贷业务,只专注于政策性业务,而非眼下两种业务都在齐头并进。(来源:财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