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前,第一次来猴硐旅行,探访金字碑古道时, 就喜欢上了这个矿业聚落特有的沧桑气氛。
当时就已听说政府准备在猴硐设立煤矿博物馆, 不过这项计划因纳莉台风重创北台湾,灾后重建急需资金,因此而延宕。
八年后的今天,猴硐煤矿博物园区的已接近完工,预定于今年年底将正式开馆。在这段期间, 猴硐文史工作者也努力踏查地方文史,使一些不为人知,或已被遗忘的猴硐历史遗迹,逐渐曝光。
其中,吸引我注意的,除了一条日据时代的“日人路”(后凹古道) 之外,就是猴硐的火车旧隧道群了。日人路及旧隧道群,都与宜兰线铁路有关。
图:宜兰线铁路(猴硐隧道附近)
日据时代兴建的宜兰线铁路,以八堵为起点,到达宜兰的苏澳。大正6年(1917)12月,由宜兰、 八堵南北两端展开施工。
这项铁道工程,原本预计五年内完工,却由于工程艰难,再加上 第一次世界大战造成原物料上涨,经费不足,造成工程的延宕,直到大正13(1924)11月底才全线通 车(注1)。
宜兰线铁路通过台湾东北角的山区,铁道工程以草岭隧道及三貂 岭隧道最为艰钜。而瑞芳至双溪的路段,就有九座隧道,是宜兰线隧道最密 集的路段(注2)。
日据时代的瑞芳有句谚语:“一钱钻九孔”,是指瑞芳至双溪的火车票价一元日币,可以钻过九个 “磅空”(“隧道”的台语发音),意思是说,虽然票价有一点点贵,但还是 值得票价。
民国73年(1984),宜兰线铁路双向通车,新建的双轨隧道正式启用,日据时代宜兰线所兴建的单轨隧道 大多闲置,任其荒废,而逐渐被人所淡忘。瑞芳至双溪的九座隧道,除了内瑞芳与基隆河铁路桥梁相接处的这旧隧道, 仍保留提供单向行驶之外,其余八座隧道都被双轨隧道所取代。
图:猴硐隧道
这九座隧道,有三座靠近瑞芳,两座在三貂岭,其余四座在猴硐。其中一座为“猴硐隧道”, 靠近猴硐车站,另三座为员山第一、二、三号隧道,位于苎子潭对 岸的基隆河岸。
员山第一、二、三号隧道,因为前后相续,而被猴硐人称为“三也磅空”(注3)。
猴硐的这些旧火车隧道,二十几年来,被遗忘于基隆河岸。我来过猴硐多次,浑然不知猴硐有 这样的铁道遗迹,而最近几年来亦未见网路上有关于这些旧隧道的旅游相关报导。
如今,在猴硐地方文史人士的努力及建议下,台北县观光旅游局已规划要将这这些旧隧道及旧铁道辟建 为自行车专用道。我来到猴硐时,看见在侯牡公路与侯硐路口附近,刚建造了一座宽阔的水泥桥跨越基隆河 至对岸,通往这些旧隧道。水泥桥的桥面高出公路,无法通行汽车,应是规划给自行车专用的桥梁。
在当地人告知下,我开车过介寿桥后,右转柴寮路,不久即看见猴硐隧道。而这条车行的道路,就是昔日宜兰线 铁道的路基。猴硐隧道虽然已是九十岁高龄,且已闲置,但保存状况良好,隧道内,红砖砌成的拱顶,古味盎然, 岁月的痕迹可见。
图:“三也磅空”(三座隧道)
过猴硐隧道,前行一公里,末段的道路变为狭窄,且有“道路封闭”的标志。不久,就抵达道路的终点,左前方有一座 “福住隧道”,是宜兰线新建的双轨隧道。
“三也磅空”就在福住隧道旁边,伫立于基隆河畔。而这附近的河域就是昔日的苎子潭了。对岸不远处 就是著名的员山子分洪道。眼力好的话,还可以看见员山分洪道进水口上方的古福安宫土 地公庙的身影。
“三也磅空”因位置较偏僻,显得荒凉,更有沧桑味。隧道口石砌的墙壁,绿苔藓垢累累。前两座隧道 短而明亮,可以漫步徜徉其间,欣赏隧道内的旧砖砌石,第三座隧道较长且有弧度,无法看见对面 洞口,只见隧道内一片漆黑,所以只在隧道口驻足而已,不敢深入一探。
台北县观光旅游局规划的自行车道,将通过“三也磅空”,北往员山子的“员山桥”,如此一来, 则以后来此一游的单车骑士,也可顺访那附近的蛇子形古道。自行 车道向南则可一路骑至三貂岭车站,可以路经有“小中横”美景的侯三公路。三貂岭车站附近的基隆河 岸则可欣赏到日据时代明石元二郎总督所题字的宜兰 线三瓜子隧道口遗迹。